在环评检测的土壤检测过程中,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,以下是具体步骤:
前期准备
资料收集:收集检测区域的相关资料,包括土地利用现状、地形地貌、水文地质、气象条件以及以往的土壤检测数据等,以了解检测区域的基本情况,为采样点的布设提供依据。
工具与设备准备:准备好采样工具,如不锈钢土钻、铲子、镐头、竹片等,以及用于盛放样品的具塞玻璃瓶、聚乙烯塑料袋等容器,还需准备 GPS 定位仪、标签、记录表格、卷尺等辅助工具。
采样点布设
分区布点:如果环评检测区域面积较大或土地利用类型复杂,可根据不同的功能区、地形地貌、土壤类型等因素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,然后在每个小区域内分别布设采样点。例如,在工业区域、农业区域、居民区等不同功能区分别设置采样点,以反映不同区域土壤的污染状况。
均匀布点:对于地势较为平坦、土壤类型相对单一的区域,可采用均匀布点法。将检测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网格,在网格的交叉点或中心位置设置采样点。网格大小可根据检测区域的面积和实际情况确定,一般为 100m×100m 或 200m×200m 等。
针对性布点:针对可能存在土壤污染的源头,如工厂的排污口、垃圾填埋场的周边、加油站的地下油罐区等,应加密布设采样点,以准确监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。同时,考虑到污染物可能随水流或风向扩散,在其下游或下风向也应适当设置采样点。
采样深度确定
表层采样:一般情况下,为了解土壤的一般污染状况,可采集 0 - 20cm 深度的表层土壤样品。这一层土壤受人类活动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,能够较好地反映近期土壤的污染情况。
分层采样:如果需要了解土壤污染的垂直分布情况,或检测区域存在不同质地的土层,应进行分层采样。通常可采集 0 - 20cm、20 - 40cm、40 - 60cm 等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,必要时可采集更深层次的样品。
采样方法
单点采样:在每个采样点处,使用土钻或铲子垂直向下挖掘,采集所需深度的土壤样品。对于质地较硬的土壤,可使用镐头等工具辅助挖掘。采集的样品应尽量保持土壤的原状,避免过度扰动。
混合采样: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,可在一个采样点周围一定范围内(如以采样点为中心,半径 1 - 2m 的圆形区域)采集多个单点样品,然后将这些样品混合均匀,组成一个混合样品。混合样品的采集点数一般为 3 - 5 个,最多不超过 10 个。
样品采集注意事项
避免污染:采样过程中应避免采样工具和容器受到污染。例如,在使用土钻采样时,应先将土钻清理干净,避免其携带的其他土壤杂质混入样品中。同时,避免在采样点附近进行可能产生扬尘或污染的活动,如车辆行驶、垃圾焚烧等。
标记与记录:每个样品采集后,应立即贴上标签,注明采样点的编号、采样时间、采样深度、样品名称等信息。同时,在记录表格上详细记录采样点的地理位置、土壤类型、土地利用现状、周边环境等信息,以便后续对样品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。
特殊情况处理:如果遇到土壤含水率过高或过低、土壤中含有大量石块或其他杂物等特殊情况,应在记录中详细说明,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。例如,对于含水率过高的土壤样品,可适当晾干后再进行分析;对于含有大量石块的土壤,可在采样时尽量去除石块,保证样品的一致性。
样品保存与运输
保存:采集的土壤样品应尽快送实验室进行分析。如果不能及时分析,需采取适当的保存措施。一般来说,土壤样品应保存在低温、干燥、避光的环境中,防止样品中的污染物发生挥发、降解或化学反应。对于一些易挥发或易分解的污染物,如挥发性有机物、农药等,应使用具塞玻璃瓶密封保存,并在样品中加入适量的保护剂,如硫酸铜溶液等,以控制微生物的活动。
运输:在样品运输过程中,应确保样品包装完好,防止样品泄漏或受到挤压、碰撞。可使用专门的样品运输箱或泡沫箱进行包装,并在箱内放置缓冲材料和冰袋,以保持样品的低温状态。同时,应填写样品运输清单,注明样品的名称、数量、采样点信息等,确保样品能够安全、准确地送达实验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