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回答“环评(环境影响评价)能起到什么作用”这个问题,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?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?
根据《环评法》,环评是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,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当影响,促.进经济、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。接着从环评法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影响评价是什么,——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、预测和评估,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当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,进行跟.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。
上面的内容换成通俗的语言来讲,环评就是在一项规划、一个建设项目实施前,从环境的角度分析这项规划、这个项目将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影响,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?实施这些措施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,可以将产生的影响减缓到什么程度?并给出一个结论,就是在采取措施后环境影响是否是可接受的。而这个结论将提供给规划、项目的决策部门(一般是发改部门)进行参考。
所以,实施环评的出发点是好的,体现的是预防为主、源头治理的理念。对于环境保护来说,预防比末端治理代价小得多、效果也会好得多。但是在环评执行的过程中,提到的措施不落实、或是不按要求落实的情况并不罕见,这就涉及到了环保管理另外一个问题——监管问题,从而导致了有人对环评作用的否定。对此,我只想说,如果没有实施环评制度,环境应该会比现在糟糕得多!
问题里提到的是环评造假问题,其实指的更多的是公众参与的问题,这也是在屡次环评公众事件中提到比较多的一个问题。关于公众参与这件事,环评提出的公众参与要求本身就是信息公开的一大进步,试想在规划、项目前期阶段的众多项许可中,只有环评有公众意见的调查要求,而且调查内容包括信息公开和意见调查,信息公开包括两次,渠道有报纸、网站、当地公告栏等。我觉得对于我这样的普通公.民来说,有一个能发声的渠道是一件好事。但是,公众的所有意见出口都在环评上,对环评本身却是不公平的,由环评、环评单位和环保部门承担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压力。现在征求意见的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提出,公众参与将由项目建设单位完成并对调查结果负责。将来随着新的公众参与办法的实施,相信会减轻因公众参与对环评产生的负面影响。
出现问题时,大家都会想到环评,认为有环评的责任。但我想呼吁一下,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跟环评有关,比如:毒跑道,就是产品质量问题嘛。。。